标题: 探索“尸位素餐”之源:朱云与古代祭祀的哲理
内容润色:
西汉晚期,山东大汉朱云因打抱不平,卷入了纷争,从而踏上江湖之旅。四十年后,他洗心革面,投入学术的海洋,深研儒家经典。朝廷组织的易学论坛上,朱云以独到的见解和犀利的言辞赢得了人们的关注,从此步入仕途,历任杜陵(今陕西长安区)县令、槐里(今陕西兴平市)县令。在朱云的仕途上,他展现出了肝胆相照的忠诚和勇气。他声如洪钟,言辞犀利:“今朝廷大臣,上不能匡主,下亡以益民,皆尸位素餐。”这句话震惊了朝堂,令臣僚们面面相觑。朱云以“尸位素餐”为武器,批判了那些不能辅佐皇上、不能为民造福的朝廷大臣。成语“尸位素餐”即源于此。
朱云不仅创造了“尸位素餐”这个成语,还留下了“朱云折槛”的典故,其事迹被史学家班固编入《汉书·朱云传》。追溯“尸位素餐”的源头,我们可以将其分为“尸位”和“素餐”两部分来理解。虽然这两部分看似独立,但“尸位”必然导致“素餐”,而非“尸位”者,往往以“素餐”为耻。
在先秦时期,人们重视祭祀,但先祖早逝,无以为继时,就会采用“立尸以祭”的方式来替代。这个“尸”就是代替先祖受祭的人,其仰视才能见到的位置就是“尸位”。这是“尸”的本义。据东汉大儒何休注解,天子以卿为尸,诸侯以大夫为尸,卿大夫以下以孙为尸。显然,“尸位”在上,人们顶礼膜拜,就如同“祭神如神在”的虔诚。
“尸位”有三大职责:装神、吃喝和祝告。这些职责的特点就是“假大空”。本是活人演死人,所以假;尸位神圣,所以势大,又称大尸(皇尸);还有,尸要么不说话(由司仪“祝”代办),要么大言不惭空话连篇,尤其是“公尸嘉告”,醉语绵绵。
再说“素餐”。“素餐”并不是指吃素食,它源自《诗经·伐檀》,是一首劳苦大众反剥削的代表诗篇。“不稼不穑,胡取禾三百廛兮?”“不狩不猎,胡瞻尔庭有县貆兮?”诗人千年一叹:“彼君子兮,不素餐兮!”原来这些老爷君子们,是白吃饭的不劳而获者!“素餐”便自此而来。
曹植晚年不甘平庸,他在《求自试表》中说:“(臣)虚受谓之尸禄,《诗》之素餐,所由作也。”意即臣子无功受禄,如同白吃饭而不干活的“尸”,《诗经》中的“素餐”讲的就是这个。
还有一种“素餐”者,金玉其外败絮其中。《诗经·大东》有:“鞙鞙佩璲,不以其长。”大意是瞧这些王侯贵族,佩戴着圆圆的宝玉,其实他们不学无术,德不配位。东汉大儒郑笺的点评是:“居其官职,非其才之所长也,徒美其佩而无其德,刺其素餐。”
“尸位素餐”现在已成为成语,比喻在位不谋事,不作为,或吃空饷,白吃饭。在古代,“尸位”必然导致“素餐”,因为“尸位”是祭祖敬神的表现。秦汉以降,“尸”已不再,尸位变成了牌位,倒也省去了不少酒食果蔬。但为官不为者,假大空者,名不副实者,貌居“尸位”,垂涎“素餐”,岂非咄咄怪事?朱云不齿,今人哀之!
转载请注明来自兰图官网,本文标题:《何谓“尸位素餐” 》